黑色小痣会移动吓坏家人 被蜱虫咬了之后该怎么处理?
上周末,妈妈带5岁的儿子楠楠到郊外游玩,当天晚饭后洗澡,楠楠跟奶奶说后背处长了一个圆圆的小包,奶奶一看说长了一个黑痣。
楠楠洗完澡,跑进房间跟妈妈说:“看,我这里长了一个黑痣。”妈妈看了一下好像是黑痣,不对,“黑痣”的周围红红的,好像发炎,定睛一看鸡皮疙瘩都起来了,惊叫着说:“这‘黑痣’活的!会动!快,快来看……”
妈妈赶紧叫来爸爸和奶奶,一家人围着看,差点吓晕过去,“黑痣”竟然长着小细腿,正在一上一下地动!
奶奶勇敢地伸手想将”黑痣“摘除,但这个会动的“黑痣”似乎已经长进肉里,怎么也弄不开。
妈妈害怕粗暴地剥离会伤害孩子,说:“我们还是别弄了,赶紧带儿子去医院!”
到了医院,医生说幸亏你们没擅自拔开虫子,后果不堪设想。
原来,这颗活“黑痣”竟然是蜱虫,虫子的头部和两只脚已经深深埋入皮肤,孩子腋窝的部分皮肤已经出现感染红肿,如果不是及时发现,蜱虫会越钻越深。
后来医生将蜱虫连同孩子被感染的部分皮肤一同挖掉了,医生说仅仅拔出蜱虫会导致不必要的感染,千万不能拔。
蜱虫身上有83种病毒,它一旦咬了人体后,就把口腔扎进皮肤,而蜱虫的头部有倒钩,因此很难彻底把它从皮肤内取出来。
现在市民对于蜱虫持有恐惧态度,主要是因为有一个蜱传疾病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简称“发热伴”)。就像蚊子叮咬可以传播疟疾、登革热、乙脑等传染病一样,蜱叮咬可以传播发热伴、森林脑炎、蜱传出血热等。
发热伴的潜伏期一般为1周—2周;急性起病,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,体温多在38℃以上,重者持续高热,可达40℃以上,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。
伴乏力、恶心、呕吐等,部分病例有头痛、肌肉酸痛、腹泻等。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、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。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,但是,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,有可能感染发病。
市民该如何防范蜱虫呢?对此专家表示,市民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因蜱虫叮咬出现严重过敏等情况时;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2周以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,应当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